产品详细
当年一粒创新的种子,孵化10年已成长为“隐形冠军”企业;在不显眼的微生物领域做足创新文章,让工业尾气成功变废为宝;装备制造创新研发拼精度,老国企如今市场订单纷至沓来……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北京国企正迸发出更强的科学技术创新活力。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这些风口上的新兴技术正让城市轨道交通变得更“聪明”。在东城区琉璃井路附近的城建集团所属北京城建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数字体验中心,人们可以感觉到数字化带来的出行新体验。
安装在地铁站厅层的“小房子”——一体化管控中心,既方便乘客借助自助服务终端查询线路票价,又大幅度的提升车站空间利用率。一块镶嵌在地铁站台屏蔽门上方的屏幕,不仅让乘客看到列车到站时间,还能够正常的看到每节车厢拥挤度、温度等实时状态。“云交自动化系统”同样为地铁站管理带来悄无声息的改变,让大模型自动处理数据、及时预警……
作为北京建筑业的龙头国企,城建集团留给人们的传统印象是建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国家速滑馆等大工程的施工公司。城建智控成立还不到10年,是一家充满科技范儿的年轻企业,其自主研发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已大范围的应用在青岛、昆明、太原、绍兴等多个城市的地铁线。
城建智控起源于城建集团当年孵化的一项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现代有轨电车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创始时只有8个人,现在将近800人,9成是本科以上学历。”城建智控董事长张辉说。由于在城轨云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保持第一,企业前不久还被评为北京市“隐形冠军”企业。
位于石景山区古城创业大厦的首钢集团所属首钢朗泽合成生物研究中心,由8位博士组成的开发团队每天进行着肉眼看不见的试验——开发新菌种。培育好的菌种将拿到距北京200多公里的河北曹妃甸基地,进行小试、中试甚至工业化试验。
“这些细菌在发酵罐里生长繁殖,靠的就是不停‘吃’尾气,并代谢出生物乙醇。”首钢朗泽公司副总经理晁伟形象地描述这一过程。该企业自主研发的合成生物技术,可将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工业尾气直接转化为生物乙醇及新型饲料蛋白等高的附加价值产品。
细菌培育只是这项技术的起点,晁伟说,最难的就是规模放大过程中面临的不可控因素。换句话说,细菌在实验室的瓶瓶罐罐里可以表现得很好,但放大到几百立方米的工业级大罐里,如何保证其跟在实验室里一样稳定性很高及精确控制,这才是难点。
早在2012年,首钢朗泽就在曹妃甸建成一套全流程中试装置,历经5年几十轮的试验和技术优化,终于打通全系统工艺流程,产出合格生物乙醇,并从无到有开发出饲料蛋白新品种,填补国际空白。2018年,全球首套钢铁工业尾气生物发酵制燃料乙醇项目在河北首朗投产,此后一批产业化项目在宁夏、贵州等地推广复制。目前,企业已投产运行4个项目,可年产21万吨乙醇、2.5万吨饲料蛋白。
科技创新还为公司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晁伟说,所产出的两种产品都实现即产即销,公司近年来的营业收入增速都在50%以上。
京城机电所属北一机床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与共和国同龄的老国企,也是我国机床“十八罗汉”骨干企业之一。从最早的方家胡同11号,到大北窑厂区,再到如今的顺义数字控制机床生产基地,70余年间尽管企业一再迁址,但作为首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代表,企业的创新劲儿一点也没丢。“加工精度达到5微米,就等于头发丝直径的八分之一。”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北一机床研发技术中心副主任焦东明手指一台9米高的龙门机床说,“大块头”工作时的精细程度,即便放眼国际也属顶尖水平。
这种机床可用于加工飞机发动机的“骨架”机匣——直径达到2米的零部件。一般小型加工中心虽然精度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但由于零件块头太大,因此只有这种龙门式高精度机床才能满足加工需求。而且,这种机床还能实现对零部件上、前、后、左、右五面一次性同时加工。汽车、船舶、新能源、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制造,哪个行业不能离开机床。焦东明表示,这一些行业加工零件大,精度要求高,补齐重大装备的超大零件高精加工短板,正是企业研制高精度龙门机床的初衷。
企业创新研发也得到了市场回报。在去年第十八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这款机床刚一亮相就广受关注,很快收获订单。车间里,工人们正在装配一条由两台这种机床组成的生产线,以加快交付进度。
“去年在手订单已超3亿元,今年超重型的龙门机床订单将形成井喷式增长。”焦东明说,除了价格上的优势,国产机床通过持续创新实现技术上的突破,达到了进口机床的相同参数,这才是赢得市场的关键。